摘 要:隨著城市化發展以及建筑用地的緊張,高層建筑將日益增多。高層建筑的結構設計不僅應保證高層建筑具有足夠的安全性,還應保證結構的經濟性、合理性。本文對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幾個問題進行探討。
1、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意義及依據
1.1 概念設計的意義高層建筑能做到結構功能與外部條件一致,充分展現先進的設計,發揮結構的功能并取得與經濟性的協調,更好地解決構造處理,用概念設計來判斷計算設計的合理性。
1.2 概念設計的依據高層建筑結構總體系與各分體系的工作原理和力學性質,設計和構造處理原則,計算程序的力學模型和功能,吸取或不斷積累的實踐經驗。
2、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特點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與低層、多層建筑結構相比較,結構專業在各專業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不同結構體系的選擇,直接關系到建筑平面的布置、立面體形、樓層高度、機電管道的設置、施工技術的要求、施工工期長短和投資造價的高低等。其主要特點有;
2.1 水平力是設計主要因素在低層和多層房屋結構中,往往是以重力為代表的豎向荷載控制著結構設計。而在高層建筑中,盡管豎向荷載仍對結構設計產生重要影響,但水平荷載卻起著決定性作用。因為建筑自重和樓面使用荷載在豎向構件中所引起的軸力和彎矩的數值,僅與建筑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而水平荷載對結構產生的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豎向構件中所引起的軸力,是與建筑高度的兩次方成正比。另一方面,對一定高度建筑來說,豎向荷載大體上是定值,而作為水平荷載的風荷載和地震作用,其數值是隨著結構動力性的不同而有較大的變化。
2.2 側移成為控制指標與較低樓房不同,結構側移已成為高樓結構設計中的關鍵因素。隨著樓房高度的增加,水平荷載下結構的側移變形迅速增大,因而結構在水平荷載作用下的側移應被控制在某一限度之內。
2.3 抗震設計要求更高有抗震設防的高層建筑結構設計,除要考慮正常使用時的豎向荷載、風荷載外,還必須使結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做到小震不壞、大震不倒。
2.4 軸向變形不容忽視高層建筑中,豎向荷載數值很大,能夠在柱中引起較大的軸向變形,從而會對連續梁彎矩產生影響,造成連續梁中間支座處的負彎矩值減小,跨中正彎矩之和端支座負彎矩值增大;還會對預制構件的下料長度產生影響,要求根據軸向變形計算值,對下料長度進行調整;另外對構件剪力和側移產生影響,與考慮構件豎向變形比較,會得出偏于不安壘的結果。
2.5 結構延性是重要設計指標。
相對于較低樓房而言,高樓結構更柔一些,在地震作用下的變形更大一些。為了使結構在進入塑性變形階段后仍具有較強的變形能力,避免倒塌,特別需要在構造上采取恰當的措施,來保證結構具有足夠的延性。
3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幾個問題
3.1 高層建筑結構受力性能
對于一個建筑物的最初的方案設計,建筑師考慮更多的是它的空間組成特點,而不是詳細地確定它的具體結構。建筑物底面對建筑物空間形式的豎向穩定和水平方向的穩定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建筑物是由一些大而重的構件所組成,因此結構必須能將它本身的重量傳至地面,結構的荷載總是向下作用于地面的,而建筑設計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要搞清楚所選擇的體系中向下的作用力與地基土的承載力之間的關系,所以,在建筑設計的方案階段,就必須對主要的承重柱和承重墻的數量和分布作出總體設想。
3.2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扭轉問題
建筑結構的幾何形心、剛度中心、結構重心即為建筑三心,在結構設計時要求建筑三心盡可能匯于一點,即三心合一。結構的扭轉問題就是指在結構設計過程中未做到三心合一,在水平荷載作用下結構發生扭轉振動效應。為避免建筑物因水平荷載作用而發生的扭轉破壞,應在結構設計時選擇合理的結構形式和平面布局,盡可能地使建筑物做到三心合一。
在水平荷載作用下,高層建筑扭轉作用的大小取決于質量分布。為使樓層水平力作用沿平面分布均勻,減輕結構的扭轉振動,應使建筑平面盡可能采用方形、矩形、圓形、正多邊形等簡單平面形式。在某些情況下,由于城市規劃對街道景觀的要求以及建筑場地的限制,高層建筑不可能全部采用簡單平面形式,當需要采用不規則L形、T 形、十字形等比較復雜的平面形式時,應將凸出部分厚度與寬度的比值控制在規范允許的范圍之內,同時,在結構平面布置時,應盡可能使結構處于對稱狀態。
3.3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側移和振動周期
建筑結構的建筑結構的振動周期問題包含兩方面:合理控制結構的自振周期;控制結構的自振周期使其盡可能錯開場地的特征周期。
(1)結構自振周期高層建筑的自振周期(T 1)宜在下列范圍內:
框架結構:T1=(0.1—0.15)N框一剪、框筒結構:T1=(0.08-0.12)N剪力墻、筒中筒結構:TI=(0.04—0.10)N N為結構層數。
結構的第二周期和第三周期宜在下列范圍內:
第二周期:T2=(1/3—1/5)T1;第三周期:T3=(1/5—1/7)T1.(2)共振問題當建筑場地發生地震時,如果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場地的特征周期接近,建筑物和場地就會發生共振。因此在建筑方案設計時就應針對預估的建筑場地特征周期,通過調整結構的層數,選擇合適的結構類別和結構體系,擴大建筑物的自振周期與建筑場地特征周期的差別,避免共振的發生。
(3)水平位移特征水平位移滿足高層規程的要求,并不能說明該結構是合理的設計。同時還需要考慮周期及地震力的大小等綜合因素。因為結構抗震設計時,地震力的大小與結構剛度直接相關,當結構剛度小,結構并不合理時,由于地震力小則結構位移也小,位移在規范允許范圍內,此時并不能認為該結構合理。因為結構周期長、地震力小并不安全。其次,位移曲線應連續變化,除沿豎向發生剛度突變外。不應有明顯的拐點或折點。一般情況下剪力墻結構的位移曲線應為彎曲型??蚣芙Y構的位移曲線應為剪切型t框一剪結構和框一筒結構的位移曲線應為彎剪型。
3.4 位移限值、剪重比及單位面積重度
(1)位移限值在結構整體計算的輸出結果中,結構的側移(包括層間位移和頂點位移)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其數值大小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結構的整體剛度是否合適,過大或過小都說明結構剛度過小或過大(或者體現結構兩個主軸方向的剛度是否均衡),以致要引起設計者對其中的結構體系選擇、結構的豎向及平面布置合理性的再思考。
(2)剪重比及單位面積重度結構的剪重比(也即水平地震剪力系數)λ=VEK/G是體現結構在地震作用下反應大小的一個指標。其大小主要與結構地震設防烈度有關,其次與結構體型有關,當設防烈度為7、8、9度時,剪重比分別為0.012,
以上兩個指標不僅在施工圖設計階段,而且在初步設計階段都是非常重要的數據,其數值正常與否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結構體系的選擇是否合適,結構布置(包括構件截面確定)是否合理,電算數據輸入是否正確,以及最后決定電算結果是否可信可用等,因此結構設計者對這兩個指標切不可掉以輕心,更不可認為是無關緊要的。